卤 滩 古 韵
卤滩古韵景点占地106亩,景点还原了卤泊滩的古韵与风情,设有锅板盐坊、水车汲水等设施,反映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场景,使游人抚今追古,于体闲娱乐中感悟到历史的沿革与变迁。
卤阳湖的东部为“东齿池”,西部为“西卤池”,东池早在千年前就出现天然盐。旧志载:“唐大历十年,东池生瑞盐。”明代附近农民开始晒盐、捞硝。西卤池在明清时代至解放初期就有大大小小的盐业作助不计其数,有专门的盐工在滩区内进行作坊生产,用卤水熬盐,熬制成的盐呈木锅盖样,名日“锅板盐”。抗日战争时运往延安,有力地支持了根据地的生产生活。
百 花 岛
百花岛景点。岛上一阁一楼一亭的奇妙格局,连缀出一幅若隐若现的建筑景观。登临高43米的鸿雁楼,卤阳湖美景一览无余。走进高18米的天骄阁,层楼叠榭中,供奉着汉宣帝刘询。这位创造了“宣帝中兴”的皇帝曾多次游览卤阳湖。汉宣帝刘询,他还尚在襁褓之中的时候,因为巫蛊之罪被废为庶民,被寄养在外祖母家。因为他一直生活在民间,所以对这个百姓疾苦有很深的感悟。有一次骑马路过卤阳湖一带,亲眼目睹贪官污吏欺压百姓,横行霸道,于是就上前打抱不平,说了几句公道话,寡不敌众,就被县吏公差追赶,马鞍反转,顾不得扶,到达今宜安村附近,马鞍坠地遗失,他急于奔命,向北疾驰,途中丢了一只鞋,到达今椿林乡护难村附近,被一位村民藏于翁中所救。不久,巫蛊之罪平反之后,汉宣帝刘询就被接回宫中,顺利继位。后人为了纪念他,将他替群众讲公道话的地方,命名为“汉帝村”;马鞍遗失之地取名宜安,鞋子滑落之地命名为“鞋留村”,他藏身的村庄,命名为“护难村”。这一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。不远处的山顶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亭子,名曰凌波亭,亭子格局不大,却方便了游客驻足小憩。
板 桥 古 渡
板桥古渡景点占地15亩。相传在西汉时期,卤阳湖水从紫荆园、九龙塬下向南相继退缩,北岸因水浅淤泥,船只不能靠近岸,为了便于车马行人渡湖,筑有木板桥接渡,后来人们就在接渡处居住,形成村落,故得名板桥渡村,板桥古渡也成为当地的一大风景。现在景点与码头入口相结合,复原当年古渡口景观,让游人在游园的同时,能够亲身体验到古人栈桥登舟的生活场景。
关 中 道 情
关中道情景区,主要体现的是陕西关中民俗文化,我们看到这个两层建筑是关中戏楼,供戏曲爱好者集会演绎用,里面还有张飞神鞭、尧山打鼓、手工陶艺等,让游客亲自体验传统民俗活动的魅力。
杨 爵 拜 水
杨爵拜水景点,是一个九米高的杨爵塑像,杨爵是这个传说的主人公,杨爵拜水当地一个美丽传说,杨爵可能大家都不太熟悉,但是毛泽东曾经评述“南有海瑞、北有杨爵”是对其为官极大的肯定。相传明嘉靖年间,杨爵任蒲城县县令,卤阳湖一带风调雨顺,百姓安居乐业。有一年嘉靖帝去乔山祭祖要经过这里,杨爵怕皇帝发现这里水草肥美的境况而增加徭役赋税,我们上学的时候学过《捕蛇者说》,里面有一句话“苛政猛于虎”,所以对于当时生产力条件比较低下,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这种生产模式来说,徭役赋税无疑是加在人民头上的重担。杨爵为避免百姓遭此劫难,他就跪请龙王,上奏天庭,在皇帝到来之日前息湖三日,使百姓躲过此劫,杨爵这一为民请愿的美德深深感动了龙王,在他拜水后的第二天,湖水退去数十里,三日之内便褪尽,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盐碱地,使百姓逃过一劫。这虽然是传说,但无形中也体现出卤阳湖的历史变迁过程。
十八名人阵
十八名人阵景点。汉代,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,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,一个风流人物辈出的时代。正是这些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和人才,辅佐数代皇帝,开天辟地,建功立业,最后帮助武帝造就了辉煌盛世。十八名人阵以汉代杰出的人物为主题设立了这些名人的塑像,彰显着他们的卓越历史。其中,这些名人里有政治方面突出的汉高祖刘邦、汉文帝刘恒、汉武帝刘彻、汉宣帝刘询;汉初三杰:萧何、张良、韩信;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;军事大将霍去病;外交专家张骞、持节牧羊不降的苏武、还有充当和亲使者的王昭君等历史人物。